秦始皇,作为中国历史上的“千古一帝”,一直是古今诗人歌颂的对象。他的伟大成就和辉煌的政绩成为了许多人敬仰的榜样。李白在《大秦王扫六合》一诗中写道:“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”,赞美他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;李贺则在《秦王骑虎游八极》一诗中写道:“秦王骑虎游八极,剑光照空天自碧”,以诗歌描述秦王雄伟的气吞万里气势。可惜,秦始皇却在五十岁时,正值人生最盛时,突然离世,这一事实令后人充满疑惑。
秦始皇的突然去世,尤其是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,令许多人不相信他会死于自然原因。令人不解的是,秦始皇在生前从未为自己立过太子或皇后,这种没有准备继承人的情况,在古代的帝王中几乎是前所未有的,因此他的去世更显得扑朔迷离。秦始皇去世的时间是在他第五次巡行时,途中突发疾病,最终死于沙丘。虽然史书记载他的死亡原因为病死,但一代雄主的去世,真的是这么简单的吗?
有学者提出,秦始皇的去世或许与他的个性、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。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六国的帝王,秦始皇的智慧和谋略不可置疑。然而,他的暴躁脾气却是个不容忽视的特点,这种脾气或许与他幼年的家庭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。在《吕不韦列传》中,曾有关于秦始皇母亲赵姬的描写:“始皇帝益壮,太后淫不止”,可以看出,赵姬的行为给年轻的秦始皇留下了极深的负面影响。秦始皇极为痛恨母亲的行为,最终将其囚禁。在成为帝王后,他不仅没有为自己立皇后,而且在诸多宫中事务上保持极度谨慎,似乎有意与母亲的行为划清界限。这种早期的不愉快经历或许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秦始皇的性格,使他变得易怒暴躁。
展开剩余78%除此之外,秦朝的律法体系也体现了秦始皇对完美的追求。从《秦墓竹简》中可以看出,秦朝的律法包括了平民百姓的刑罚、民事诉讼、官员管理等各个方面,内容广泛、细致。这种严谨的管理制度显示出秦始皇一丝不苟、追求完美的性格。可惜的是,世事难料,无论他如何尽心尽力,生活的压力和繁重的政务终究让他感到身心俱疲,这种长期的过度劳累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。
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天生的,尤其是帝王阶层,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财富后,死亡的阴影似乎更加强烈。在晚年的秦始皇,长生不老的欲望几乎达到了癫狂的程度。他不仅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寻找长生不老药,还相信了一个名叫徐福的道士的说辞,徐福声称自己能找到不死药。秦始皇对这一消息极为欣喜,并尽全力支持徐福的寻找,然而,徐福离开后再也没有回音。起初,秦始皇派遣了多支队伍前去寻找,但都没有音讯,秦始皇只能认为徐福等人已经葬身途中。但此后,有一位道士带回了含有汞等有害物质的伪药,他将这种有害的药物伪装成长生不老丹,骗取了秦始皇服下,最终导致其病死在沙丘。
历史上因服用丹药而死的帝王并不罕见,东晋的哀帝司马丕、唐朝的唐太宗等人,都有类似的经历。尽管如此,秦始皇并非昏庸之君,事实上,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了他极为劳累的治国事宜:“天下之事,无大小皆决于上。上至以衡石量书,日夜有呈,不中呈不得休息。”这一描写显示出秦始皇的武断和极端专注,他不仅决定朝堂大事,小事也都亲自过问,他还为自己设定了严格的工作标准,每天的工作量不完成就不允许休息。这种工作方式虽显得勤奋,但也无疑加剧了他的身心负担。
在第五次巡游途中,秦始皇突然暴亡,这次巡游也是他历次巡游中最为遥远的一次。许多后人猜测,这与他长期超负荷工作、心力交瘁的身体状况有关。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提出,秦始皇死于他人暗算,甚至认为他可能是被赵高所害。赵高是秦始皇身边权势最大的太监总管,他的目的可能是借机扶持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继位。由于秦始皇生前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,赵高可能趁机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,甚至在他临终时篡位,图谋通过胡亥来实现自己的利益。
郭沫若相信赵高篡位的观点,理由是当时秦始皇的忠臣蒙毅不在身边,身边的人只有赵高和胡亥等人,赵高可以在秦始皇临终时篡改遗诏,直接为胡亥铺路。赵高曾与蒙毅关系不睦,而扶苏与蒙毅关系极好,如果扶苏继位,赵高的前途将会受到威胁,因此,赵高可能为自己的未来而选择拥护胡亥。
不过,也有观点认为,秦始皇的死亡与赵高无关。虽然赵高的行为狡猾,但刺杀秦始皇的难度极大,尤其是秦始皇早年经历过多次暗杀未遂,身边的保镖和防卫也非常严密。因此,赵高是否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仍然存在很大疑问。再者,赵高与胡亥、李斯的关系并非无懈可击,说服他们一起行事也并不容易。假如赵高单独行动,很可能会招致众怒,最终遭到致命的报复。
至今,关于秦始皇死因的争议仍未有定论。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,有人认为他是因病去世,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是被赵高所害。真相如何,唯有当时身边最亲近的人才能知晓。然而,无论如何,秦始皇的死亡,都给后人留下了难以解开的谜团,至今无法揭晓。
参考文献: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《吕不韦列传》
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